从教20余年,我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,不止一次创造性地开展各类综合性学习活动,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、用语文、说语文的意识,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。下面仅谈两点:
一、打开“话匣子”,让学生畅所欲言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要激发学生的兴趣,就等于激发他们的自觉性,这便成功了一半。创设情景,让学生打开“话匣子”。
情感熏陶
情感是教学中的灵魂,它是师生间传递与反馈信息的润滑剂。心灵受到触动,才能产生信念,形成内驱力,达到乐于开展口语交际的境界。
比如上《社戏》时,我让学生通过读,来感受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下美景:起伏的连山、朦胧的月色、含香的水汽、悠扬的笛声,还有一大帮顽皮纯真的玩伴,虽然很多同学的生活体验与此有点差距,但是我让他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,再介绍我小时候的经历,学生对此充满了憧憬。于是学生的情感被激活,兴趣提起来,话匣子就打开了。我顺势就让学生说说:我渴望的童年……教学效果很好。
情境熏陶
采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,直观形象,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。
如在上《岳阳楼记》这课时,将洞庭湖的美景制作成课件在电脑中出现,然后投放到屏幕上,文中的或是风和日丽、春和景明或是淫雨霏霏、连月不开的景物就一目了然。学生犹如身临其境,就能准确说出课文中每一句话所写的景物是什么。并且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景物描绘一下,口语能力就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。
课文表演
利用课文,让学生充当不同角色的人物,置身其中演一演,学生会其乐无穷。朗读课文后,我就把分角色朗读和表演的权利放给学生。
比如,在学习《核舟记》和《范进中举》时,以小组为单位,小组长为主持人和策划者,带领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课文,并商量故事中的每个角色,共同讨论用什么样的动作和表情表演最合适,最后小组每人担任角色一次,进行表演,互相评议、取长补短。学生把核舟上苏、黄、佛印的神情表演得非常到位,把范进的疯态演绎得恰到好处。这样,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所感所想,体验到了说话的成功与喜悦。
二、创造“机会”,让学生成为“社交家”
口语交际的灵魂就在于交际时的生成性、不确定性。所以更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。
最好多组织一些互动性的户外活动,比如冬夏令营、组团旅游、兴趣爱好俱乐部、小记者采访等等活动,都能增加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机会,可以锻炼交际能力。
或者直接让学生们参加社会上的活动,比如让学生到社区、福利院等地方做志愿者义工,假期的时候让学生到一些专业相关单位进行实习学习,在社会上和其他人打交道,等等,这些都是能够最快最有效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。